Song style aesthetics
电视剧《清平乐》以宋仁宗的一生为线索,既讲述了北宋皇帝赵祯从少年登基逐渐把控朝政到殚精竭虑爱民治国的故事,也表现了在风起云涌的朝堂背后,仁宗的情感抉择和喜怒哀乐。仁宗少年登基,掌控天下生杀大权,却因心中对百姓的慈悲仁爱,这至高的地位和权利带给他的反而是压力。他仰惧天变, 俯畏人言 ,治 国如执秤,如履薄冰地保持着朝堂与天下的种种平衡。仁宗朝河清海晏,名臣才子辈出,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经济文化盛世,而这与仁宗一直以来遵循的“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并且广开言路也不无关系。然而同时,他却也牺牲了几乎所有“任性”的可能,无可选择地将女儿、妻子、爱妃包括他自己,置于无法逾越的孤城,也让自己在天下苍生与天子之爱,治国理念与骨肉亲情中百般挣扎,在理智与情感间难以取舍,展现了古代背景下,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抉择,即使生在帝王家,亦需承担起出身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此必须舍弃生而为人的普通情感与喜乐。这其间,个人抉择如同涓涓细流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湮没,而汇成浪潮的也正是这涓涓细流。
70集的历史长剧,呈现出的应当是一个时代的风云画卷,前朝后宫,文人墨客,酣畅淋漓,很可惜,《清平乐》没有做好。编剧要写原创的主线,又要写小说的主线,还要展现出帝王的大格局,内容太多,详略不明,让人找不到重点。错误的意图,单薄的人物,混乱的支线,更让整部剧充满着一种前后相斥的别扭感。但《清平乐》也不是一无是处。相反地,在还原宋仁宗“仁”和“人”的这两点上,《清平乐》做得太好了。
王凯的演技令人惊喜,他撑起了官家,也撑起了整部《清平乐》。宋朝言路畅通,是为保百姓平安。皇帝身为上位者,为人君,应当爱护百姓,以仁治国,自愿接受各方纳谏,才能无愧于心。为个人,应克己复礼,为天下人榜样。这是四方城里最不能肆意妄为,最如履薄冰之人。他甚至不能多吃一口桂花糕,否则引起民间效仿,可能会导致物价飞升,无辜的百姓受到牵连,家破人亡。宋仁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承担起帝王职责,在个人与天下之间不断拉扯。为人君、为人父、为人夫,处处受限,不得已,不甘心,却又由于一心爱民,甘愿走入这天下和言官为他编制的茧中。甚至在临终之际说:“来生还愿做官家。”
看完以后你能真正了解到,为何仁宗为“仁”。也能体会到粉丝口中所说的,宋仁宗真惨。官家一生没有离开皇城,这是皇家的“孤城闭”,造就了百姓的“清平乐”。正因为饱含宋仁宗的矛盾和无奈,《清平乐》才有更高的格局和立意,不至于总是局限于自怨自艾的小情小爱。然而如此深刻的主题,却隐藏在复杂的支线背后,直到剧情后期才做到触动人心。
转看制作方面,台词、摄影、道具、服装,《清平乐》都延续了正午阳光一贯的优秀水准,但《清平乐》之后,有一部分人可能不再会买类似营销的账。《清平乐》有太多的标签,意难平是其中一个。
经典作品永远都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它会随着时间跟你一同成长,让你在人生的哪一阶段去品味它,你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小说《鹤唳华亭》讲述的是古代皇室故事,虽然这一题材的作品在网文世界里汗牛充栋,但《鹤唳华亭》是其中屈指可数的好作品。作者有着深厚的古文功底,小说的行文主要是以古白话为主,更难得的是,《鹤唳华亭》并非停留于尔虞我诈的噱头层面,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格局和深沉的理想寄托。就目前播出的剧集来看,剧版《鹤唳华亭》没有如之前有读者担忧的“毁原著”。相反,无论是服化道、镜头、节奏、剧情,《鹤唳华亭》都是今年播出的古装剧里的上乘之作,有爆款潜质。雪满梁园亲自担任剧版编剧,虽然情节上与小说有很大的改动,但仍保留了小说的格局和格调。
《鹤唳华亭》是一部借鉴宋朝元素的架空古装剧。之所以借鉴宋朝,是想让整部剧的美学、风格统一,质感上更高级。《鹤唳华亭》的晋江文学版有两条注解:“1、名物、服饰、艺术、风俗一律从宋,宋后的典故仍旧不会出现。2,典章、制度、礼仪一律从明初。”到了剧版则进一步统一了,名物、服饰、艺术、风俗一律从宋,而不少制度、礼仪,也均是出自宋朝。
开场是“冠礼之争”,太子一席白衣,光脚跪在白雪之上,父亲熟视无睹,太子的舅舅以年老之躯出征北疆换来了太子的冠礼。作为君王的父亲萧睿鉴,与太子之间是满满的紧张感,这两个人充满张力的关系一下子因为一跪呈现了出来。面对太子和齐王的斗争,萧睿鉴看得分明,他对下属说,“朕很清楚,他们两个都在撒谎,不过大郎先是朕的儿子,太子先是朕的臣子”,即他需要把握“君臣父子”关系的对抗性与平衡性,这也是该剧着重表现的关系。
萧定权这个人物身上所承载的师生情、父子情、兄弟情才是全剧最有价值的内涵所在。主演罗晋坦言,饰演萧定权过程中的负重前行让自己几近抑郁,这是他拍过最长时间的一部作品,从春夏至冬雪,“萧定权的人生虽是一声叹息,但了无遗憾,他有自己的坚持也有自己的无奈。我走完了萧定权的一生,而我的人生,他也来过。”
剧中追求宋之风骨,生活中也浸染着与之相配的审美旨趣。古雅的台词,信手拈来,如“思梦”;点茶之礼,熟稔入骨;皇帝、太子与卢师都是书道高手,剧组也请来书法专家精心设计;围绕宴乐、婚丧等多个场景参照笔画、文献等设计了多套礼仪,每一个细节都力求严谨。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文化符号和人物的情感两厢呼和,如男主自创的“金错刀”;后剧中皇帝与太子的点茶喻示着父子关系变化等。
《鹤唳华亭》是一首理想主义的悲歌,将美好的理想撕碎在观众的面前,这是悲剧所要传达的讯息。最先打动我的就是这部作品极致的服化道,尽显国风之美,调色沉稳大气,颇具古韵。
全剧组演技上佳,众多老戏骨同台飙戏,那些台词,对话、旁白、神情、场景、书法,包括手指的细微动作都经常让我赞叹不已,观看时不忍心错过任何细节,因为剧情有很多内心戏都是靠眼神,表情,手部动作和声音来表达和呈现的,非常见演员的演技功底。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由正午阳光影业出品,曾璐、吴桐编剧,张开宙执导,赵丽颖、冯绍峰领衔主演,朱一龙、施诗、张佳宁、曹翠芬、刘钧、刘琳、高露、王仁君、李依晓、王鹤润、张晓谦、李洪涛主演,王一楠、陈瑾、张棪琰、邓莎特别出演的古代社会家庭题材剧。该剧改编自关心则乱同名小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展开了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讲述一个家宅的兴荣,古代礼教制度下的女性奋斗传奇。
《知否》看到现在,竟也没觉得冗长乏味。看厌了越来越夸张的宫斗,《知否》的宅斗既新鲜又更贴近大多数人的生活。离开了皇家,后宅内即使风起云涌,也温柔舒缓许多。风平浪静之时,多是读书绣花、吃酒喝茶的静好岁月。《知否》的背景在宋朝,里面的陈设朴素清雅,服饰也崇尚淡雅。六七十集下来,虽然不免琐碎,但也还原了一部分宋人的生活。生活气息浓郁,是《知否》的一个特点。
宋朝风气虽不似唐朝开放,但宋人的生活也是很闲情逸致的。打马球、赏花,各种时令宴席,都在剧中一一呈现。看到现在,明兰从盛府斗到顾府,一路上有源源不断的关系牵涉进来,竟逐渐织成一幅东京贵族生态图。因为宅斗是开放的,而宫斗则是封闭的。宅斗通过不断地和外面的人打交道,不断有旧关系湮灭,新关系产生。因此,《知否》的宅斗不会永远局限在盛家,随着盛明兰高嫁,宅斗必定升级,一个全新的更有挑战性的环境诞生了。而明兰的成长也将继续。
日益精心的服化道和细腻的剧情将为古装宅斗加持。 这也是国剧成熟的另一个迹象吧。
在钱塘开茶铺的赵盼儿(刘亦菲 饰)惊闻未婚夫、新科探花欧阳旭(徐海乔 饰)要另娶当朝高官之女,不甘命运的她誓要上京讨个公道。在途中她遇到了出自权门但生性正直的皇城司指挥顾千帆(陈晓 饰),并卷入江南一场大案,两人不打不相识从而结缘。赵盼儿凭借智慧解救了被骗婚而惨遭虐待的 “江南第一琵琶高手”宋引章(林允 饰)与被苛刻家人逼得离家出走的豪爽厨娘孙三娘(柳岩 饰),三位姐妹从此结伴同行,终抵东京,见识世间繁华。为了不被另攀高枝的欧阳旭从东京赶走,赵盼儿与宋引章、孙三娘一起历经艰辛,将小小茶坊一步步发展为东京最大的酒楼,揭露了负心人的真面目,收获了各自的真挚感情和人生感悟,也为无数平凡女子推开了一扇平等救赎之门。
梦华录是市井图,是众生相,在封建王朝的大背景之下,赵盼儿的故事从“救风尘”到“救天下风尘”,这也是全剧贯穿始终最重要、最明确的主旨立意——人贵自立,不应受历代籍贯所限,区分等级高低。士农工商,男女老幼,人人平等,天下大同——最美好浪漫的愿景,也是剧中人们的结局。但梦华录的立意,从一开始,就绝不只是编织一幅花团锦簇的美梦而已。只不过起初剧情的反套路走向,和男女主感情线展开方式的细腻精美,让人对它有了“做一个彻底的美梦”的爽剧期待,但随着故事发展就会发现,全体主创是真的在用心构筑一个,既有华丽美梦、又兼骨感现实的世界。
梦华录也是一部爱情剧,但该剧不仅反映了一些北宋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反映了各个阶层面临的困境。首先就是普通女性,士农工商,女性不能考科举,农工因为体力的原因,大多数女性较难从事,所以对于普通女性,如果想有所作为,就只剩下从商、从事比商还低的表演等贱籍事业、嫁为人妇(一般还难以成为正妻)三种选择了,这三条路走的也非常艰难,一不小心就可能以悲剧收场。
至于高慧这样的大族女性,她们的婚姻几乎都是政治联姻,自己完全无法做主。其次是萧相、欧阳旭这样的寒族士人,他们的上升之路可以说是步步险阻,为了把仕途走下去,他们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逐渐变得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如柯相一样,坚守“风骨”,坚持原则,但这必然会与包括皇帝在内的各种掌权者直接对抗,很可能遭到残酷打压,仕途断绝再度回到原点,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是真宗、仁宗,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寇准那么好的背景(寇准不仅是太宗内定辅佐下一任皇帝的首席宰相,也在真宗能够被立为太子一事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虽然寇准本人飞扬跋扈,但太宗、真宗两朝皇帝对他都非常信任和容忍)。
当前《梦华录》较大的争议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原本是“风尘女子”,也才有所谓的“救风尘”。但《梦华录》里,赵盼儿变成官宦家的小姐,因家族落难才成为官伎,并且已经“脱籍”,成了“良人”。台词屡次三番也强调着:贱籍并不意味着人是低贱的,只有“以色侍人”才是低贱的。换句话说,剧中的角色脑海里都有隐形的牌坊,女性的贞操仍是他们衡量女性秉性的核心指标。
这部电视剧邀请苏轼专家冷成金教授作为主创编剧,首先使这部戏在历史和文化的真实性上有了基本的保证。该剧以“东坡文化”为背景,以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为叙事主线,刻画出一个集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大思想家、大书法家等多重身份于一体的人物形象。冷成金将这个极其复杂的人物的一生经历总结为功业线、情感线和文化线三条线索,相互穿插,使得整部剧头绪纷繁而脉络清晰,剧本充实,布衣主线,有血有肉有深度。将苏轼大起大落的一生几乎囊括其中。剧本通观全局,缓缓图之,慢慢用真情渗透于润物细无声之境界。
另外,苏轼的诗词是这个人物最重要的成就,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冷成金将苏轼最重的诗词作为本剧的灵魂,在经过苏轼的生活细节反复铺垫后,在最重要的关口引出这些诗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诗词产生的背景,也是苏轼这个人物卓尔不群形象油然而生。比如纪念亡妻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密州出猎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被称为千古绝唱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以及“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的“明月几时有”。这些诗词伴随着苏轼跌宕人生,将一代文豪的形象托入云端。剧本台词时时刻刻透着传统文人知识分子的理想、清高和偏执,严谨而不死板,诵道却不晦涩。处处彰显着文人对执政者、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思考和期待。该剧历史背景厚重,尊重事实题材,人物性格鲜明,情节平淡无华却也跌宕起伏,不娇柔做作,将苏轼超人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如今打开电视,穿越剧、帝王剧、戏说剧比比皆是,插浑打科,生编滥造的电视充实银屏。而真正用心去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精心塑造中国古代文人名士的生动形象的作品少之又少。电视剧《苏东坡》让观众眼前为之一震。这部作品的编剧导演皆很用心,一些细节处足见功力。真正的文人与东坡先生一样,自有他们的骄傲与坚守,是愚是痴、是狂是拗,历史会记住。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中国的电视荧屏中就会有极品出现,《苏东坡》为我们开了个好头。